196体育争创全民健身模范城市 青岛把健身场地建在群众身边
栏目:196新闻 发布时间:2023-11-28 09:14:46

  着力解决“健身去哪儿”“健身组织在哪儿”“如何健好身”等群众关心的问题,把健身场地建在群众身边,把赛事活动办在群众身边,把科学健身指导送到群众身边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成为人们的“刚需”。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争创全动健身模范城市。如今,这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196体育争创全民健身模范城市青岛把健身场地建在群众身边

  为什么要争创全动健身模范城市?青岛市的创建宗旨给出清晰回答:着力解决“健身去哪儿”“健身组织在哪儿”“如何健好身”等群众关心问题,把健身场地建在群众身边,把赛事活动办在群众身边,把科学健身指导送到群众身边,让全民健身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体育,让城市更有活力!当下,各大城市在体育发展的赛道上百舸争流。上海正围绕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健康上海的目标,营造“处处可健身、天天想健身、人人会健身”的城市环境;杭州则乘着亚运东风,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让大众共享亚运成果,也让亚运真正融入人民生活。

  青岛,正以入选第二批全动健身模范市为目标,从每一块健身场地、每一场赛事活动、每一次健身指导入手,全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2022年年底,全国体育局长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第一批全动健身模范市(区)和全动健身模范县(市、区)名单,城阳区入选模范县(市、区)。

  从“田径之乡”“足球之城”,到“帆船之都”,体育始终是青岛这座城市的靓丽名片。在第一批模范市(区)评选结束后,青岛就开始着手向新目标发起冲击。

  以“巩固我市体育工作省内龙头、同类城市领先地位,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我市体育强市建设”为目标,市体育局提出参与创建第二批全国全动健身模范市。

  “从第一批创建城市的实践看,参与创建的城市全民健身工作普遍实现跃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持续增加,赛事活动丰富多彩,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壮大完善,科学健身指导惠及群众,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热情日益高涨。”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蔡全记在9月的动员会上介绍,“创建工作激发了当地各级党委、政府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实现了以创建促引领、以创建促民生的良好效果。”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上,青岛体育代表团再创佳绩共摘获31金28银25铜,金牌总数位列69个参赛代表团第三名、奥运全运项目全国第二名、计划单列市第一名,创下青岛市参加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历史最好成绩。如此亮眼的竞技体育成绩单,折射出的是青岛健儿奔涌的热血和奋斗的青春,是青岛体育人的深情坚守和不懈追求。

  但体育,并不仅仅局限于竞技层面。当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全动健身模范城市已经成为一项国家级荣誉。“只有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实现两翼齐飞,才会为青岛体育强市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蔡全记表示。

  创建全动健身模范城市也是落实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的实际举措,对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提高市民健康水平、扩大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11月22日上午,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城阳区体育中心副主任马晓波桌上的办公电话响了。电话是城阳区城子社区负责人打来的。“城子社区拆除了几处违法建筑,他们打算硬化拆违后的场地,希望体育中心帮忙在场地上配套建设一些健身设施。”马晓波介绍,“现在,群众对健身的需求越来越高,利用身边的空地打造健身场所的意识也越来越强。这从侧面反映出全民健身意识已在城阳区深入人心。”

  据了解,城阳区已建成47处运动公园,最大的占地80亩,最小的也有30亩,每处均配有400米标准田径场,配套球类场所、适合老年和儿童等不同人群的健身设施以及灯光照明设备,配建停车场,并且24小时免费开放。

  作为第一批入选的全动健身模范区,城阳区成为各区市“取经”的对象:3月,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会在城阳区举行;7月,城阳区在全市座谈会上分享经验

  “城阳区之所以能够在第一批评选中脱颖而出,在我个人看来,主要有两个原因”马晓波介绍,“一是对相关工作足够重视,多年持续投入建设运动公园,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举步可就;二是体育赛事活动丰富,市动会能坚持20多届,每年比赛时间跨度达8个月,这对全动健身氛围的营造非常重要。”

  今年6月,城阳区第一届“村BA”正式开打。“在5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举办了总计150余场比赛。”城阳区篮协副会长李勇介绍,这次比赛共吸引来自城阳区及周边区市的32支男子队伍和5支女子队伍参赛。

  “创建全动模范区是城阳区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全面协调高质量发展的一次契机。”马晓波告诉记者,城阳区的“体育荣誉榜”不乏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县域足球典型等10余项国字号荣誉。

  这是城阳区的一张“全民健身设施图”:运动公园47处、口袋公园100处、登山路径400余公里、健身步道120余公里、各种球类笼式场地160余处,具备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城阳区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91平方米,远远高于评比标准的2.4平方米。

  可以说,在城阳区,街道、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覆盖率达100%,“体育基因”得以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构建起“8分钟健身圈”“15分钟足球圈”。而“六个身边工程”经验做法健全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丰富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活动、支持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赛事、加强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指导、弘扬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文化,也在全国范围得到推广。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在城阳区调研时指出:“城阳区实现了市民健身举步可就,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全民健身城阳经验,青岛做法。”

  从第一批全动健身模范区的评比看,全民健身组织领导和保障、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全民健身指导服务、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全民健身对社会和城市发展的贡献度、人民群众对全民健身的满意度等6个大项是需要考核的基础项目。“其实,各参评单位的差距并不明显,特色创新是城阳区斩获殊荣的一大利器。”马晓波表示。

  关于足球的发展是城阳区“特色创新”之一。2019年,城阳区全面发起抢占国际青少年足球发展高地、打造青少年足球名城攻势,在全区建成“10分钟足球圈”,并向各级国字号球队输送39名运动员,获评全国县域足球典型。

  体育搭台,经济唱戏。在城阳区,以体育制造业为基础、体育服务业为核心的体育产业体系雏形初显,截至目前,已创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4个,1家体育企业成功上市。

  “利用中国青岛时尚体育产业大会平台,我们引进规模7亿元的曜为现代服务业产业基金落户。”马晓波告诉记者,城阳区的体育产业总产出正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人均体育消费达到3040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什么是人民满意的体育?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全民健身?答案就在举步可就的健身场地里,就在热闹非凡的全民健身活动、竞赛里,就在置身其中的人们的笑容里。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丁金胜长期关注全民健身。在他看来,创建全国全动健身模范城市是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一条高效之路。

  健身场所不足,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全民健身工作面临的最大难题。丁金胜通过调研认为,杭州拓建健身场地的经验值得借鉴。“杭州提出构建三上三边15分钟健身圈,结合本地实际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体育健身圈。”丁金胜解释,“三上”是指山上、水上、广场上;“三边”是指河边、湖边和江边。“三上三边”体育健身圈就是利用杭州丰富的山水资源,在市民的家门口打造越来越多“小而美”的特色健身场地,让体育设施便民化,群众健身活动常态化。

  那么,如何打造符合青岛实际的全民健身圈?丁金胜建议:“青岛构建体育健身圈可以采用集中型和分散型两种模式。”

  具体而言,集中型就是通过将公共体育设施统一布局规划,集中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并尽量与文化卫生系统、教育系统、商业系统、交通枢纽系统统筹规划,以形成中心吸引模式。服务范围一般是2至3个居住区,服务半径在1000至2000米左右,步行到达时间在10至20分钟左右,用地可以是专业用地、闲置区域以及改良后的土地。

  “集中型的工程量和资金投入量大,对于政府来说是一种不小的压力,但后期可以实行集中式管理,场地管理的难度小一些。”丁金胜说。

  分散型则是根据城市社区的规划来建设。分散型规划方式辐射范围较小,一般只服务一个居民小区,服务半径在500米之内,步行到达时间在10分钟左右。分散型首先要将社区内部的体育场地设施配置齐全,然后在附近空闲的土地上建设一些体育健身设施,形成一个以点带面的圈层结构。这种模式可以更好地与城市社区的空间形态融合,方便居民灵活使用,但服务范围小、凝聚力弱,场地管理难度相对而言比较大。

  此外,打造“体绿融合”全民健身新载体,也是创新体育设施供给方式的一个重要尝试。

  “以城市健身路径为载体,同样可以构建一个不错的健身圈。”丁金胜建议,相关部门在整体规划布局公园、广场时,既要考虑老年人喜爱的户外健身器械区,也要谋划青少年喜爱的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等,尽可能兼顾不同年龄段群体的健身需求和喜好。

  在私家车普及、地铁和公交线路广泛延伸的背景下,不少专家也认为,体育运动场地可以偏离闹区。这一布局方式对于紧张的闹区用地是一种缓解,同时也可保证市民能有更宽阔的健身场地和更优美的锻炼环境。

  参照“城阳样板”、借鉴“先进经验”,青岛创建全动健身模范城市的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5月成立专班,9月动员部署,11月召开协调会。

  “城市化进入后半程,城市更新需要同时考虑健身场地设施的规划工作,充分利用城市金角银边,在有限的空间里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健身需求。”市体育局二级巡视员矫曙光表示,196体育完善的体育设施不仅是全民健身的奠基石,还是城市发展的催化剂,更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助推器。在争创全动健身模范城市的进程中,以创促建、以创提质、以创争优,让市民看到变化、感到便利、得到实惠。唯有此,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蓝图才能描绘得更加生动、精彩。

  每天早上,家住市北区康宁路的市民王坤都会来到海泊河公园,沿着健身步道一路疾行,而后汇入到热闹的晨练大军当中。

  海泊河公园位于市北区老四方和老台东接合部,占地面积22.7万平方米,自上世纪50年代建成以来,一直是附近居民重要的休闲健身场所。2021年,市体育局联合市园林局和市北区相关部门,充分挖掘公园里的空置区域,配建了百余件健身器材和设施。自此196体育,公园里的人气更旺了。

  “自从公园完成改造,我就成了这里的常客。地方大、空气好,健身设施也齐全,从家里步行过来也就三五分钟,非常方便。”王坤感觉,变城市“边角料”为“金角银边”的探索路径值得推广。

  在全市,以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的各项工作已陆续展开。196体育疑难问题不少、工作难度不小,相关部门、区市想方设法探寻“更优解”。

  6月,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体育局制定的《青岛市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方案以2025年和2035年两个时间节点分阶段制定具体目标,并提出七方面重点任务和配套保障措施。

  根据《实施方案》,到2025年,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公益性健身设施超过11000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全民健身活动遍布城乡,每年市级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90项,区(市)级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300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3.2名,各级体育社会组织不少于1800家,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到95.5%。

  “将创建相关指标和任务落实与十四五规划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落实结合起来,与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结合起来,与全民健身补短板行动结合起来,理清思路、协调推进。”市体育局二级巡视员矫曙光表示,特别是针对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积极争取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纳入我市城市更新建设攻坚行动中。以创建全国全动健身模范城市为契机,未来3年,三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基本建成,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

  此外,数字化也成为青岛全民健身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工具。“全民健身一张图”经上线试运行后,初步具备全民健身地图、健身设施一键报修、赛事活动发布、健身场馆预订等功能,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细节。正式启用后,将有效整合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赛事活动等资源,提升体育公共服务的数字化、精准化、便捷化水平。(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许诺)